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感悟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新动能,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月13日,我校第十四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第九期“读书社”学员赴寿宁下党乡、零碳茶馆、西浦状元村开展“追寻领袖足迹,体验时代精神”主题实践研学活动。
学员们首站抵达寿宁县下党乡,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下党乡发展。在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的带领下,学员们围绕“下党,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地方”主线,在难忘下党主题馆深入学习“三进下党”“摆脱贫困”“乡村振兴”三大板块内容。“三进下党”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由点及面、由远及近彰显出强大实践伟力。学员们实地领悟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为民情怀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精神,“三进下党”生动实践蕴含的重要思想精髓,为学员们未来扎根祖国大地,立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随后,学员们参观了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桥——鸾峰桥。鸾峰桥是下党乡沧桑巨变的缩影,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前往下党乡调研,曾在廊桥上现场办公、用餐休憩,桥身上的每一个印迹,都镌刻着党群连心的记忆。不仅记录着“一桥飞架南北”的技术奇迹,也书写着“弱鸟先飞”的奋斗史诗。离开鸾峰桥,便进入了“滴水穿石”主题公园,省级水利遗产石头压力水管无声诉说着下党乡人民因地制宜、凿石引电的奋斗智慧,生动诠释了“以干得助”的实践品格。“滴水可穿石,弱鸟可高飞”,这不仅是下党乡的脱贫密码,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火炬。

下午,学员们抵达下党乡碑坑山村,参观了全球首座“零碳茶馆”,领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将能源可再生的零碳理念、现代化极简设计和创新科技完美融合。站在“宁的茶”零碳茶馆前,莫比乌斯环的流线型屋顶与苍翠茶山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它独特的造型,不仅是一种视觉符号,更是循环经济的隐喻,作为乡村振兴的新范式,它将绿色科技赋能传统茶业,通过认购茶园、定制绿电生产流程,将“寿宁高山茶”打造成碳足迹可追溯的地理标志产品。这种“科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不再是口号,而是可量化、可复制的新模式。
最后一站,学员们踏入了寿宁西浦村,西浦村被称为“廊桥水乡,状元故里”。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永安桥。永安桥作为寿宁最长的石板桥,斑驳的桥面刻满岁月辙痕,与水中倒映的状元树倒影构成时空对话。村中保留着状元树、状元坊、缪氏宗祠、状元祠等历史遗迹,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漫步村中,这座古村,叙述着乡村振兴的蝶变,以开放姿态拥抱新的时代。返乡青年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旅结合:花卉种植、乡村美术馆、特色民宿等业态兴起,交通便利后,村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漂流、写生等产业,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溯源领袖足迹伟力,洞见时代精神内核”,从“四下基层”工作法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到数字福建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弱鸟先飞”的辩证思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到“滴水穿石”的韧性精神激荡出为民服务的时代回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现代治理的智慧激荡出璀璨火花。学员们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奉献青春力量。
(来源:第十四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第九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