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行新理论 潜心专研铸金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会

时间:2023年11月02日 信息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高水平思政课堂,10月3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会,校党委书记夏良玉,党委副书记江潮炳,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了集体备课会。

校领导肯定了这次备课会的方式方法,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思政课要讲好道理,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讲清楚道理、哲理、事理、学理,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二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政课要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要讲“国之大者”,思政课教师要担当育人使命,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立足于宁德发展实践,将地方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不断提高思政课育人水平。

本次备课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为主题,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章节,同样的授课目标和授课框架下,不同授课教师,多样授课模式与教学教法,相异纷呈的案例表达方式,让参与备课会的老师们体验到了思维碰撞的绚丽色彩,深度打磨思政课程。

备课会上,概论教研室主任陈开梓老师以时间轴的形式具体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将习近平在宁德开展的文化建设实践融入课堂,重点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和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在三坊七巷的历史纵深中,在《闽东日报》复刊、“闽东之光”等文化盛宴中,“活”化了思政课,增强了听课者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其他三位老师,通过讲文化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解码思想、探究学理、厘清课本的哲理逻辑,利用启发式教学、归纳与演绎的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课程,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理讲明讲清楚,将青年学生应承担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行了深度阐发。

各教研室教师积极评课磨课,点评了“同课异构”的重要意义,既要以“同”为纲,注重立足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框架体系;又要注重“异”之精彩,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案例阐释,对如何更好地优化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活动、完善教学体例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备课会前,全体参会人员还集中参观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宁德实践教学中心”。该教学中心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以习近平宁德足迹为基本脉络,全面展示了习近平在宁德调研工作的足迹,突出展示了习近平给宁德留下的思想财富,学习者可“步入”虚拟展厅的主题馆,“参观”学习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四下基层、二上东山、二下下岐等内容;可“进入”调研馆,“参观”学习习近平当年调研宁德九县和宁德师院(师专)等内容;可通过VR眼镜,体验今日下党乡取得的巨大成就,“重走”一段连心路,体验当年“箪食壶浆,以迎红军”的“鱼水情”;还可“登上”周宁后洋村,仰望三棵树,重温“森林三库”理论等。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将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通过编写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赴宁德九县市考察调研“习近平宁德足迹”等,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