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热议“传承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大思政课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信息来源:

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广大师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筑牢铸魂育人根基,9月23日下午,我院于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传承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大思政课活动。本次“大思政课”活动通过看、听、诵、唱、悟等不同维度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思政课”活动结束后,师生们通过多种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丽艳:这堂大思政课以鲜活的历史素材、深刻的理论阐释、创新的教学形式,让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师生心中升华。我们将以此次思政课为契机,持续深化思政课教育改革,坚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广大青年挺膺担当的精神底气,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成价值引领的关键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高学钦:血肉铸史,山河为证。这堂把正确抗战史观、二战史观融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大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再现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场景。课堂采取新颖活泼多样的形式,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郑幼维:此次“大思政课”活动围绕一首歌、一个故事、一堂课、一封家书、一部情景剧展开,以创新的形式、生动的内容,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鲜活的思政课。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磊: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我们将从这段历史和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把对先烈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刻苦学习、锤炼本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动力,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的自觉行动。

医学院2022级护理学专业包伊婷:本次大思政将那段烽火岁月真实而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令我心潮澎湃。当铿锵有力的旋律响起,当老师们动情讲述闽东儿女的英雄事迹,当一封封字字泣血的家书被重新诵读,当情景剧把历史瞬间还原于现实舞台,这不仅让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更让伟大抗战精神可感可知、直抵人心。这种创新性的思政课形式,极大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它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更让我们在感动中思考、在共鸣中认同、在震撼中坚定。

海洋学院202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闽台合作)专业吴培欣:身着青年装、高举旗帜,在《穿越时空的对话——薪火相传 吾辈自强》情景剧中,当我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时,仿佛瞬间回到了193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深切感受到先辈们为国呐喊的血性与担当。随后与当代宁师学子的对话场景,形成了一种震撼心灵的时空映照——校园中宁静的朗朗书声与历史上战火中的奔走呼号相呼应。我们享有的宁静求知时光与昔日救亡图存的烽火硝烟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切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薪火相传”,传递的是理想信念之火;所谓“吾辈自强”,强的是专业报国之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坚定扎根专业学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奋斗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实干担当守护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坚信: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征,吾辈当以先辈精神为灯塔,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力奔跑,谱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华章。

教育学院2024级音乐学专业沈浩宇:在歌声里的思政课上,我站在合唱队伍中唱响《保卫黄河》。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响起,我仿佛瞬间穿越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每一个音符都像鼓点,敲在心上,让我真切感受到先辈们保卫家国的热血与决心。这堂思政课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跃动的旋律与滚烫的情感。合唱结束后,我更明白“爱国”从不是抽象的词,它藏在先辈的抗争里,也该落在我们这代人脚踏实地的努力中。今后我会以更坚定的信念,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投身到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的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赵哲翔:全程聆听了“传承抗战精神,庚续红色血脉”大思政课,我内心深受震撼。八十年风雨兼程,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当《保卫黄河》的呐喊在耳边响起,当闽东儿女英勇抗战的事迹流入心间,当一封封抗战家书在眼前展开。那些在烽火中坚守的信念,在危难中挺立的脊梁,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血脉的传承者。“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一新生,我要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为前行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吾辈自强”的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人:郑幼维)